海岛能人——大连长海振禄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振禄
在海珍品育苗界,提起大连长海振禄水产有限公司,长山群岛无人不晓,大连各地也是名声显赫。这不仅仅是因为这家公司繁育的苗种质量高,更是由于公司老总魏振禄是个不太“安分守己”的人,老爱“折腾”,而且还“折腾”得有声有色,在海珍品育苗行业里闯出了一片新天地。
“世上无难事,只要肯登攀”
今年46岁的魏振禄是个地道的渔家汉子。早在1981年,高中毕业的他回到家乡长海县海洋岛后,被分配到乡修船厂工作。当时高中毕业生在岛上算是“高级知识分子”了,乡里随后安排他到海珍品育苗场当技术员。
在海岛,人们都知道,海珍品育苗可不是个容易活儿。尽管海岛人天天跟大海打交道,可是摆弄起育苗来,那真是“一头雾水”。人们都说:“宁许地上一头猪,不许海里一条鱼”,恰如其分地反映出海上行业,特别是育苗业的高风险性和不可预测性。对于魏振禄来说,育苗更是个新鲜课题。用他的话来说,当时他是“两眼一抹黑,脑子空荡荡,心里没底数”。
也许是海边长大的缘故,魏振禄有着海一般不屈的性格。“世上无难事,只要肯登攀”。他拿出了“拼命三郎”的架势,一头钻进海珍品育苗这片新领域里,如饥似渴地学习基础知识,探索着海洋生物繁衍生息的奥妙。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,对育苗过程中的每个环节,都虚心求教,做好笔记,关键的技术流程和技术参数都一一背下来,记在脑海里。日常他更是省吃俭用,把有限的工资大部分用于购买各种科技书籍,自费订阅了多种水产科技杂志,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。为了掌握育苗技术的第一手材料,魏振禄经常整天呆在车间里,吃住在场里。连续五六个春节没回家过年,两个月未离车间一步, 60多个小时没合眼……这都是魏振禄创造的一系列令人咋舌的“纪录”。仅仅两年多时间,他不仅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,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,多篇论文在上级专业刊物上发表。场领导看他是个“可塑之才”,特意选派他到中科院青岛海洋大学学习深造。这对困于海岛孤独求学的魏振禄来说,实乃“天赐良机”。很快,他就成了学校里有名的“学习狂”。当时教材缺乏,只有老师手里一本书,魏振禄就白天上课时认真做好笔记,课后从老师手里软磨硬泡借来教材,晚上利用空闲时间拼命抄书,几天下来就把厚厚的教材全部抄下。学业结束后,班上的学员纷纷上街购物,买些当地特产带回,唯有魏振禄跑到书店,买了一大堆有关水产养殖和育苗技术方面的书籍,装了满满一大帆布袋。在烟台乘船买票时,他才发现,因为买书,他兜里的钱已所剩无几,只能勉强买一张到大连的散席票。到了船上,他干脆在甲板上找了个不被注意的犄角旮旯,把书全部倒出来,腾出帆布袋铺在身下,身上盖着书,头下枕着书,手里拿着书,聚精会神地看起来。困了,就合上书眯一会儿;渴了,喝一口自带的凉水;饿了,啃一块干粮充饥。尽管他躲在角落处,可是他这些奇怪的举动,还是引来了船上不少人狐疑的目光,连乘警都过来盘问。得知实际情况后,乘警对这个如此好学的人不由肃然起敬。
“伤心总是难免的”
“功夫不负有心人”,魏振禄的辛勤耕耘换来了沉甸甸的收获。他的育苗技术提高很快,不仅熟练掌握了虾夷扇贝、栉孔扇贝这些长海县主打养殖品种的育苗技术,而且出苗率相当高,成为海岛育苗行业一颗冉冉升起的“新星”,并很快被提拔为专门负责育苗生产的副场长。
刚刚“入了门”,魏振禄就不满足于传统的育苗方法和技术。在他看来,墨守成规、因循守旧,只会使育苗的路越走越窄。而只有不断创新、勇于探索,在海珍品苗种繁育中做到“人无我有,人有我优”,才能保持自身的发展优势,增强苗种在市场上的竞争力。早在1996年,由魏振禄牵头,海洋乡在大连地区率先搞起了栉孔扇贝三倍体育苗试验,培育抗病力更强的健康“新一代”。他和身边的技术人员起早贪黑,反复试验。在历经多次失败之后,栉孔扇贝三倍体育苗技术终于获得成功。为此,县里还特意到海洋岛召开现场会,大面积推广这一新品种。魏振禄的这一创新举动令许多人为之侧目。
1998年,海洋乡进行了大规模的产权制度改革,魏振禄所在的育苗场也在改制之列。当时魏振禄就以租赁的形式,接管了这个其实已经负债的场子。到2003年,企业再次进行改制,魏振禄盘下了育苗场的全部资产,组建成私营企业——大连长海振禄水产有限公司,自己也摇身一变,成了育苗场的私人老板。
按说当上了“老板”,育苗场也成了“自家财产”,魏振禄该稳稳当当地经营吧?可是他根本就不是个“安分人”,还在继续“折腾”——不断地寻找新的项目,不断地尝试新的品种,不断地突破自己。“我就是要让振禄育苗场成为独一无二的海珍品苗种基地。”爱折腾的魏振禄有个很大的梦想。
可是刚刚经历过改制的企业却面临着重重困难,不仅资金奇缺,人才流失,更难的是公司职工的心气儿。本来公司改制让这些工人感觉“端上了人家的泥饭碗”,能老老实实端住就行了,现在还要再“折腾”?!一旦失败了,连公司都赔进去,我们上哪吃饭去?一些亲戚也劝他:“现在场子是自己的,别瞎折腾了,可不能把这点家底全赔进去啊!”
魏振禄顶着巨大压力,新启动了几个育苗实验项目。可是,对于风险极大的育苗行业来说,“伤心总是难免的”。当时进行扇贝育苗试验,由于水温、技术等原因,苗种几天内就死掉了80%,一笼笼的扇贝苗种转眼间变成了空壳,损失300多万元。2006年,公司进行羊栖菜繁育试验时,由于所在海区遭受不明海流袭击,正在试验中的苗种全被冲走,连试验的物资也沉入大海,又损失了70万元。这下,所有的压力和指责都冲着魏振禄铺天盖地而来。下步该怎么办?是循规蹈矩,还是继续创新?反复权衡之后,魏振禄咬咬牙:“探索新技术,培育新品种,这条道不能停下来,现在放弃就意味着功亏一篑!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。跟在人家身后搞生产,没有自己的‘拳头’产品,公司就永无出头之日,最终被市场所淘汰。”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,魏振禄坚持公司的创新思路不变、科技投入不减、工人的工资待遇不降,在育苗创新的道路上顽强地“折腾”到底。
“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”
在魏振禄的坚持下,公司里正在进行的几个新品种的繁育试验得以继续下去,并先后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。这其中,栉孔红贝的繁育成功,不仅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,更令苦苦探索创新的魏振禄精神为之大振。
在长海县,栉孔扇贝是一个很普通的“大路”产品。尽管这个品种的单位产值并不高,不过,由于它的养殖成本较低,养成技术要求又不高,环境适应性较强,广大养殖户对它还是颇有感情。从2005年起,魏振禄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,对这一传统品种进行改良。为了保证繁育成功,魏振禄精益求精,对育种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。为了获得最优质的育种亲本,魏振禄发动公司员工,花费整整三天时间,对种贝进行精挑细选,最后从公司20多万枚扇贝中遴选出不到2000枚作为种贝,筛掉的比例高达99%,真是“百里挑一”。历经三年,改良后的复壮型栉孔贝,即栉孔红贝育苗获得圆满成功。这一新品种和传统的栉孔贝相比,不仅壳体个头大,壳色鲜艳漂亮,而且生长速度快,抗病力强。产品投放市场后,市场价格每公斤6元多,比老品种翻了两番。今年,仅这个新品苗种就创产值600万元,相当于公司去年所有品种的产值。长海县最大的渔业龙头企业——獐子岛渔业集团闻讯后,不仅大量收购栉孔红贝苗种,而且与振禄公司一次性签订了五年的订单,承诺公司育出的苗种,有多少收购多少!按照獐子岛渔业集团生产负责人的话说:“魏振禄这个公司技术力量强,育出的苗种质量好,与他们合作,我们完全放心!”
“吃一个,夹一个,看一个。”为了增加长海县养殖业的品种储备,魏振禄又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,开始了加拿大巨扇贝的引进繁育工作。
加拿大巨扇贝又叫大西洋深海扇贝,原产于美国和加拿大北大西洋沿岸。和国内普通的扇贝相比,巨扇贝可算大块头了。它的“个子”能有25厘米高,差不多是普通扇贝的5倍;“体重”一只最重能有一斤多,能顶十几个普通扇贝。而且它的味道非常鲜美,在北美与波士顿龙虾齐名,是当地有名的海珍品,售价相当可观。
又是三年的不懈努力,魏振禄组织实施的加拿大巨扇贝引种、繁育和暂养项目获得成功,并于近日先后通过省市专家现场验收,即将在长海海域“安家落户”。在眼下长海主打养殖品种虾夷扇贝连年遭灾的情况下,加拿大巨扇贝有望成为广大养殖户青睐的“新宠”,甚至可替代现有品种,成为长海未来的主导养殖产品。
不过,在成功面前,魏振禄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。他认为,在海珍品苗种繁育技术领域,不能简单地用“成功”来定论,尤其对这些刚刚崭露头角的新品种来说,更需要有个“稳定性”的过程。科学地讲,几年内是看不出来的,它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。诚如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”,苗种繁育创新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。
“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”。在“爱折腾”老板的带领下,大连长海振禄水产有限公司一步一个脚印,育苗生产形势连年看好。2009年,公司实现产值1400万元,比去年翻了一番多,成为长海县乃至大连市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可靠的“良种基地”。
相关信息